当前位置:首页>>田野行走>>田野报告 双击自动滚屏


墨尔多神山下的“跳锅庄”——嘉绒族群观念与表述实践

2014/11/5 10:48:51    李菲  阅读4495次
 

墨尔多神山下的跳锅庄”——嘉绒族群观念与表述实践

A Literary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Tiao Guozhuang”at the foot of the Holy Mordo Mountain ——Ethnic Concept and Repressentation Practice of Rgyalrong

 

李菲

本研究从墨尔多神山脚下嘉绒跳锅庄的田野个案出发,旨在探讨文学人类学的学科关注核心——文化表述问题。 人类共同体的表述实践是一个涵容丰富而异常多样化的文化行为系统。不论其中某种表述模式具有怎样的重要价值,它都不应以为自己是最具特权地位的一种表述模式,从而使自己与其他各种表述模式相对立。通过翔实的田野考察和深入的阐释分析,本论尝试将嘉绒跳锅庄文化事象从一般意义上的民俗学考察范式中释放出来,不将其简单视为民俗中的某种民族民间歌舞或者民间文艺活动,而将其理解为走廊无文字族群嘉绒,通过身体本身来加以实践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述行为。当然,这或许仅仅是观照此事象的诸多可能性视角之一,但却是尤为重要而不可忽视的。因此,本研究的宗旨就在于,以藏彝走廊区域的微观田野个案来探讨族群文化表述实践的系统性、多样性构成;思考族群观念与表述建构的内在关联与历史文化逻辑;在反思传统研究视域中某些长期被忽视或误读的重大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文化多元化发展和跨文化理解的可能性。

本论主体由导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导论 对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进行细致梳理和深入反思,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研究对象,提出了研究问题,确立了跨学科整合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正文 分为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实证与描述,包括第一章、第二章。本部分结合文献和田野材料呈现研究对象。主要展现了丹巴嘉绒跳锅庄这一文化事象的时空框架、族群背景和田野图景,并将其定义为嘉绒族群表述系统中的一种身体表述实践。第一章 嘉绒:空间与族群 从地域生态、社会人文和族群历史三个方面勾勒出了以墨尔多神山为核心的嘉绒地区及其腹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的田野背景;第二章 事象:丹巴嘉绒跳锅庄 对丹巴嘉绒跳锅庄这一田野文化事象进行实证性描述、整体性呈现和框架性划分,为以下研究的展开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为分析与阐释,包括第三章至第八章。本部分从三个角度展开研究,集中考察了三个核心问题:族群表述与嘉绒世界观念、族群表述与嘉绒认同观念、族群表述与传统变迁。其中,前两个问题着重从共时性研究的视角讨论族群表述、观念传统与社会结构的内在关联与建构规律,第三个问题着重从历时性研究的视角讨论族群表述与观念变迁的历史逻辑。族群表述与嘉绒世界观念问题主要探讨了嘉绒人对世界的整体性看法,即嘉绒人如何通过跳锅庄的表述实践来呈现和形塑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观念。其中包括两个章节的内容:第三章 世界图式的象征表述:跳锅庄的起源 从嘉绒跳锅庄的起源问题出发,解读其背后所隐含的嘉绒神圣世界图式,探讨嘉绒人如何通过族群表述实践表达和形塑他们对世界的根本性看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嘉绒族群表述实践的系统性构成及其公开关联。第四章 圣俗之间的第三种表述:跳锅庄与仪式阈限 展现了嘉绒跳锅庄事象背后神圣与世俗交织而成的时空语境,勾勒出其处于圣俗之间的公开表述链条和外部表述链条。嘉绒是一个拥有全民信仰的古老无字族群,跳锅庄连通起他们观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圣、俗的两面,使其成为圣俗交融、具有某种阈限性质的中间表述类型。同时本章还在全球化语境和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提出了族群表述变迁及其如何应对非圣化挑战的问题。族群表述与嘉绒认同观念问题主要探讨了嘉绒人对主体——包括的整体性看法。嘉绒人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其认同观念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现象,涉及嘉绒人对自我、他者及其对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相关看法。总的来说,这一问题包括共同体的公开认同与外部认同两个层次,分以下两个章节进行讨论: 第五章 嘉绒认同的公开构成:跳锅庄的分类观念与实践在共同体公开,丹巴嘉绒跳锅庄独特的分类观念揭示了历史与现实中其族源与人群构成的复杂性,也揭示了共同体公开文化交流与互动的一般规律。嘉绒跳锅庄以身体表述实践隐喻了其社会文化的公开结构,在现实操演中不但成为共同体的外在文化标识,也成为共同体在不同层次上进行自我他者区分或凝聚的认同工具。 第六章 嘉绒认同的多层次性:跳锅庄祭辞与空间观 通过翔实的第一手田野材料首次呈现了嘉绒跳锅庄祭辞呼请山神的口承文本。在更大层次上,跳锅庄祭辞呈现出嘉绒传统中一套极具族群性、地域性特点的神山信仰系统和空间观念。通过对嘉绒空间观的深入分析以及与前述跳锅庄分类观的关联比较,揭示出族群表述系统中多种文本样态之间强烈的互文性。在此基础上,本章深入追索了嘉绒族群认同建构的历史过程及其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现实关系,揭示了嘉绒认同表达的多层次性。接下来的第七章和第八章主要探讨族群表述与嘉绒传统变迁问题。随着历史进程的展开,嘉绒族群表述实践不仅反映了不同社会语境中嘉绒传统观念所发生的变迁,也反过来通过表述行为本身参与了嘉绒传统观念的形塑、改写和再造过程。在历时视野中,变迁表现为两种主要的路径和方式:其一,长时段历史中的传承与调整;其二,历史边缘时刻的对抗、改写与再造。 第七章 族群表述与文化记忆:右旋的象征阐释将研究聚焦于嘉绒跳锅庄逆时针旋转这一仪式图式,并从历时维度对其象征意义进行深入阐释。在千百年来周而复始的实践操演中,跳锅庄通过身体本身以渐进沉积的方式承载了嘉绒人许多隐微而遥远的历史文化记忆。这些历史文化记忆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不断受到嘉绒人的选择性表述和策略性阐释,但同时也构成了嘉绒族群观念传统传承和延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八章 族群表述的对抗与整合:边界仪式枪锅庄以对嘉绒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清乾隆大小金川之战为背景,深度呈现了三岔沟上八节、上九节跳枪锅庄的田野个案。在此基础上,本章主要探讨重大冲突性历史事件之后,嘉绒族群观念及其表述实践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语境中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具体而言,笔者深入分析了三岔沟跳枪锅庄传统在其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表述资源挪移、表述指向转换、表述意义重构以及表述媒质整合。在历史进程的边缘时刻,三岔沟嘉绒人正是通过上述表述再造来应对历史的激变与文化的冲突,同时维系或调整认同边界。

 第三部分为反思与推进,即第九章 族群观念与表述实践 本章从结构上返回本研究一开始提出的核心议题:族群观念与表述实践的内在关联与历史文化逻辑,回答何为表述、为何表述以及如何表述。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本章尝试进行理论上的反思、提升与总结,并为后续研究预留思考空间。最后,是本文的结语 对本研究的问题、方法和研究重点进行简要总结。

 


[相关信息]
  北京大学龚鹏程教授讲座:新时代的国学(2015/3/16 18:40:27)[4564]
  简报第53期:中心学者主持“多民族国家的比较文学”圆桌专题(2015/3/16 16:00:16)[4241]
  “民族事务与民族政策——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专题报告会在四川大学举行(2015/2/15 11:22:02)[4262]
  跨境民族教育发展——以云南勐腊县南浪哈尼族为例(2014/11/9 13:41:40)[4705]
  童乐纳西:2014文化行者青年计划工作报告(2014/11/8 18:14:42)[4433]
  冯宪光:要在多民族格局中复兴中华文化(2014/11/8 11:32:08)[4130]
  简报第34期:中国多民族母语文学研讨会在西昌举办(2014/11/8 10:07:57)[4425]
  民歌传唱与文化书写————跨族群表述中的“刘三姐”事像(2014/11/6 17:33:50)[4825]
  “民族团结与区域自治”研究平台培育方案(草案)(2014/11/6 16:39:36)[4138]
  “青川藏族口传文化汇典”简介(2014/11/6 16:21:15)[4513]
[更多... ]



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网站内容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