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心日常工作>>中心简报 双击自动滚屏


简报第23期:中心学术委员会会议纪要

2014/11/7 9:14:49      阅读4961次
 

 

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

学术委员会会议纪要

时间201311251600-1810

地点:四川大学行政楼401会议室

出席人员(音序):阿拉坦宝力格教授(内蒙古大学民族学院副院长)、才让教授(西北民族大学教授)、蔡华教授(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中心主任)、曹顺庆教授(四川大学文新学院院长)、曾明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陈廷湘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丁宏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社会学学院院长)、段玉明(四川大学)、龚鹏程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李正元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副校长)、牟延林教授(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罗庆春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彝族学院院长)、纳日碧力戈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学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彭兆荣教授(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内蒙古大学副校长)、汤晓青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项楚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所长)、徐新建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杨煦生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宗教与普世伦理中心主任)、赵毅衡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钟志奇教授(重庆文理学院书记)

列席人员(音序):达胡百乙拉教授(内蒙古大学)、段小强处长(西北民族大学)、李菲博士(四川大学)、刘大先副研究员(中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刘壮副教授(重庆文理学院)、谭宏校长(重庆文理学院副校长)、王志军处长(西北民族大学)、曾玉洁(四川大学)

会议主持:徐新建

议题: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相关事宜

 

20131125日下午,四川大学“2011计划”培育项目——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在四川大学召开,徐新建主持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厦门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重庆文理学院、四川大学等多所国家重点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相关负责人及代表。

一、徐新建教授就本次会议及相关议程进行简要介绍

徐新建首先对学术委员会的设置与人员情况作了相关简介。他指出,理事会主要是做相关管理工作,它不是级别。中心必须成立一个理事会、一个学术委员会。因考虑到人数比例问题,有些学者在理事会里,有些在学术委员会里,有些会有交叉。学术委员会不是一个权力机构,它是由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提名征求大家的意见,便可成为学术委员会的委员。它可以滚动式扩大,包括与会者今天提到的比较好的人都可以进来。

其次,他以中心的秘书长的身份介绍会议议程:第一,介绍学术委员会的构成情况;第二,中心主任、首席专家项楚讲话;第三、展开讨论。徐教授强调讨论围绕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商议学术委员会的构成情况,是否还有更好的意见与补充;第二、中心的定位、平台、方向、计划。最后总结。

徐教授介绍学术委员会的构成情况时特别说明,学术委员会跟理事会不同,不要分得太细。一个主席由首席专家项楚教授担任,这已由四川大学校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其他皆为委员,并介绍因公务未能到场的一些学术委员,如阿来、叶舒宪等。他还提出双重或者多重身份的学者能够以哪种身份参加等问题,如龚鹏程教授是台湾人,又在北京大学任职,是否能以台湾学者的身份出现等。

二、中心主任、首席专家项楚教授发言

中心主任、首席专家项楚教授指出,作为中心第一次学术委员会的讨论会议,讨论的第一个内容应是关于学术委员会本身,包括学术委员会的构成、架构、功能、怎么样发挥作用、学术委员会的成员等。就成员而言,他提出,其成员构成权威专家越多越好,但是怎么样切实可行、均衡,则需要更好地考虑。第二个是怎样扩大整个中心今后的建设,学术层面怎么发展。他说,中心有各个层面的工作,但是学术层面是核心,其他一些是支撑。要考虑怎样通过学术研究来达到协同中心最终的目标,即怎么从培育的单位,实现到把这个项目尽快拿下来。项教授进一步强调,无论项目最终能否批下来,都要按此方向去做。他最后指出,对于今后从学术层面怎么着手、从哪些点来切入、怎么样来达到凝聚这个中心等这些问题,需要积思广益。

三、与会学者讨论

与会学者就如何进一步建设与完善学术委员会这一组织机构,分别从机构定位、人员组成、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论,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确定学术委员会构成

会议决定项楚为本学术委员会首席专家;国内外34人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各委员采取先聘后任的方式;秘书处设在四川大学,徐新建与尹富教授为秘书长,李菲与曾玉洁为学术秘书。

徐新建教授表示,初拟定的学术委员会名单是暂时根据此次会议的参与人员而拟,可以再扩大;龚鹏程及多名学者强调要考虑吸纳港澳台及海外学者加入。纳日碧力戈当场推荐了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前系主任、族群研究专家陈志明教授,其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二)学术委员会管理

会议指出,为规范本机构的管理,要制定学术委员会章程及与各协同单位的相关协同合作协议。

项楚、曹顺庆、杨煦生等不少学者特别提出,经过一年或者两年培育期后,不论此中心申请是否获国家批准,各协同单位都将继续协同进行研究工作,分别以一年、二年、三年或者五年为时间单位,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发展目标。

(三)中心名称

彭兆荣教授认为该中心名称恰当与准确地表达了本中心的工作内容与目标。丁宏教授从两个方面提出该中心的名称有待进一步商榷:第一、今天倡导的是文化多元共生、文化的多样性呈现,但“文化凝聚”有遮蔽文化多样性之倾向;第二、“多民族文化遗产”包括有形与无形文化,但“文化凝聚”使人易于想到主体是民族,从而致使这中心的落脚点不明。

(四)人员培养

对于人才培养问题,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廷湘教授提出,除了徐新建已培养一批相关专业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之外,建议从全国各地聚拢一批青年骨干,以夏令营培训班形式由专家给予授课培训。汤晓青教授提出,此平台为学者提供短长期入驻交流的机会,为很多无法在本地开展学术研究的少数民族学者提供一个新的研究平台与机会,并以姑丽娜尔教授为例说明。阿拉坦宝力格教授明确表示,该中心成立后,会把学生带到川大来参与学习与交流。罗庆春教授提出他的“百名博士计划”,曾明副校长从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角度,提出了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三不足”,即,第一关爱不足,第二善待不足,第三重用不足。

不少学者表示,各协同单位将以学生培养、骨干交流、学者入驻、专家研讨、学术会议、田野调研等多种形式进行人才培养与交流工作。同时,也专门强调要特别重视与加强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

(五)本中心的定位与未来发展方向

本次会议充分讨论了本中心的定位与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龚鹏程建议考虑把整体华人的共同认同与各民族文化的认同相结合

龚鹏程教授提出,要考虑整体华人的共同文化认同,同时又要考虑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并把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整个华人的文化认同结合起来。他进而举例提出:妈祖文化是研究整个东南亚整个华人社会中最重要的一条线索,台湾、香港澳门整个华人社会里面华人的共同的文化认同,通过妈祖把它串起来。西南如四川、云南仍有很多比较完整且比较大的孔庙。跟《易经》有关的如新疆做过《易经》的研讨会;蒙古文的八卦、蒙古文的《周易》;彝族对周易文化的消化与吸收,变成他们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跟其祭祀及其他文化有非常复杂的关系;发源于四川一个文昌系统、文昌信仰;四川、云南各地的侗经会、纳西古乐等等。他希望可以考虑顺着这个方向,把各个资源整合起来做一个大项目,里面涉及几个小的分支项目,既照顾到该中心的整体目标“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同时又考虑到该中心有地方上的特点。龚教授说,这是一个可以参考的题目,还可以发展一些其它的题目,做完善。最后他表示,如果愿意这么做,不管什么决议,都会配合;如果有这个题目,可以投入更多来参与。

第二、彭兆荣提出研究要围绕国家重大优先急需进行“四预”

彭教授提出,国家提出的2011,不是一个纯学术的话题,中心工作的开展,要冲着国家重大优先急需去,也即“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在论证“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是国家重大优先急需时他指出,现在国家世界最紧张的话题就是民族与宗教的问题,也是国家现在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和潜在的重大危机,“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国家重大问题,使中国走向多民族文化团结与文化凝聚。作为2011高校,需要做国家的高端智库、战略咨询,要为国家拿出最智慧的东西去解决国家现在或者将要解决的问题。

彭教授进一步提出,除了要帮国家应对问题,还要为国家预测,预测未来国家将碰到怎么样的危机,并提出“四预”即预示、预警、预期、预案。“四预”意即未来帮国家看多民族问题在我国将面临的是什么问题,并用台湾高山民族为例来谈论泛原住民问题;要有预警的机制,如民族院校的问题,民族地区的问题,包括羌藏问题等,不是等事情来了以救火的方式去应对,而是提出预警机制;预期中心未来的目标就是要让多民族更加达到在文化上的凝聚力;最后要提出预案。

第三、纳日碧力戈教授从价值、尊严与制度方面提出问题

纳日碧力戈教授说,在怎么样应对我们的少数民族,怎么样应对不同的文化这一问题时,大家缺乏一个价值理念,以致现在很多人公开出来提出挑战。并进而说道,怎么样让不同文化共生、民族共生、互守尊严。随后,他指出,尊严很重要,它是一个国际友谊,包括从人到群,直到国家,都需要尊严。制度是核心的核心,从“优惠”与“被接受”这两个方面谈了今天的民族制度,并提出要寻找一个比较好的突破点,可否走第三条道路,如果能设计出第三条道路,那是一大贡献。

第四、蔡华教授就智库问题,提及著书写作,要分期规划安排。他强调民族文化工作不能只停留于了解一个民族,而是要解决一些各民族相互认识相互尊重、相处融洽的现实问题。他建议从田野做调研发了解国家之所急所需。

第五、陈廷湘、曹顺庆与段玉明三位教授就四川大学另一2011培育项目“西部边疆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分别进行介绍,并把本中心与之作对比。三人声称,虽然对方涉及国家敏感的政治军事问题,但对方强调去学术化,更多从政治、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媒体舆论等方面展开。希望“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以学术为主,从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研究方面入手,两个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互补。同时,曹院长也指出,在学校文科创新平台方面,学校从投入等多方面考虑,也难以再扶持其他创新平台,故而会考虑大力扶持此协同创新中心。陈廷湘建议再次充分研究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党中央文件,了解国家最新的文化动态,以调整该中心的文化聚焦方向。他同时提出,台湾学者王明珂的加入,可以与之一起进行羌族史诗研究。

第六、杨煦生教授提出可以关注传统的精神文化资源,眼睛不仅盯着作为历史积淀的文化遗产,还要看到今天活生生的文化资源。

第七、汤晓青教授也从学术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的层面提出,研究工作应该是在各自之前的学术研究领域为基础进行。如要考虑到相关政策上的对策,有点困难。如有一些不便于公开或者发表的论文,可以以内部报告形式向相关部门提交。同时,汤教授强调,为避免“西部边疆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在涉及政治问题时把民族及文化问题一并带出,本中心便无发言权的困境,要考虑拿出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出来。

第八、曹顺庆教授对汤教授提及的学术研究与对策研究可以兼顾的观点表示支持,并用海峡两岸文化问题中的简繁体字问题及少数民族地区计划生育政策进行力证,并提出,两者可以同时并进。要从学术上梳理几个主攻方向,目前可供讨论的有重写文化史、各民族文化遗产交流。曹院长特别强调,不论最后项目是否获国家批准,协同单位学科交叉协同,会在全国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并从以下几点说明,一、促进各个单位的同志支持,支持办公场地、平台、设备、调人员、经费,二、学术交流;三、学生培养,各个学校可以交叉召生,互相支援,互聘博导,商导师制,学科建设也可以上来。四、在科研的组建上可以互相支持,重大招标项目可以提多个,团队不用重新组建,即刻便可组建。五、原来相对边缘的学科,如少数民族研究、人类学、文学,通过这样的结合,可能会在全国成为一支具有影响力的力量。这即是一种成功,从学术上讲,也是一种需要。

第九、才仁教授也提到少数民族文化边缘化困境:虽然国家一方面在提倡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与保护,但另一方面又常常把少数民族文化、宗教与政治挂钩,因其政治的敏感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重视与落实不够。希望该中心能够做到真正体现出民族平等,文化平等。

第十、赵毅衡教授提出该中心不应是国家政策的研究室,应归于学术,并从学术上做一个三年五年的规划,同时提议可以做一套各民族的宗教和民俗的符号志。

第十一、段玉明教授提出要把研究中华民族文化中各民族文化的贡献落在实处,以真正实现国家文化认同;同时做长期规划;把现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板块进行整合;类似宗教的敏感性问题在提出方式上要给予考虑。

第十二、齐木德道尔吉教授提出,民族关系复杂,不可随便提出去政治化而追求不现实的文化大同。中心工作要以问题为导向,向党中央拿出最有份量的资深对策报告,这便是贡献,便是现在的导向与指挥棒。同时,在学术上,要找到突破口,以课题带动研究。

对于本中心及学术委员会的规划、建设与未来的发展,每位与会学者都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提出了诸多新颖而现实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大家也一致同意,对于诸多事项的具体内容与具体实施方案,会后各协同单位将进一步沟通交流、协商并尽快逐一落实。曹院长最后强调指出,要把双边或者多边商谈与挂牌仪式相结合,并一次性把学术性问题与具体操作性问题相结合。

四、徐新建教授总结发言

自由讨论环节结束,徐新建教授对“国家”一词进行了阐释后,便从以下四方面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发言:第一、在对中心的功能和目标是什么的问题上,大家发表了很多意见,但还有很大分歧,这个问题需要尽快解决。第二、讨论比较集中且充分的话题是研究的自我定位是什么,是做基础研究还是做对策研究,这两方面谈论较多,但最后形成共识,即以学术为基础,以各自学术兴趣为主,以对策可能为走向,利用平台进行整合。第三、短期跟长期,即一年的培育期后到底是散伙还是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基本形成一致意见,即作为长期项目坚持下去。

随后,徐教授总结了本次会议产生的阶段性成果。第一、此次会议产生一个重要的结论成果,意味着四川大学的文科重新整合,产生两个大平台,一个是社会科学应用为主的去学术化的“西部边疆安全中心”;另外一个是以人为的凝聚的为核心的此研究中心,并已经影响了四川大学文科格局。第二、通过这个培育项目,可能会有经费。四川大学已在各个场合宣布此中心,对学校而言这是一个长久项目,即使国家一两年没有批准,四川大学也将长久地把这两个平台建设下去。第三、两个长久。除了第一个长久坚持下去之外,第二个长久是,各高校各科研机构的学者聚在一起,这个平台便是一个成果,而这个平台的长久性取决于各协同单位的凝聚力与平台运作机制。

最后,徐教授把教育部对2011评估的四步程序进行讲解说明,并声明与各协同单位可能会采取多边或者双边的方式、就具体问题进一步的协同,并表示会后会给协同单位发送一个时间表和计划书,得到各协同单位认同以后中心工作便开始启动。

五、中心首席专家项楚教授向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

会议的最后环节,由首席专家项楚教授向与会的二十多位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2011计划-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

20131125

 


[相关信息]
  简报第64期:牵头单位四川大学召开领导专题会议部署2011中心工作(2015/3/17 12:06:56)[4940]
  简报第43期:中心挂牌仪式在重庆文理学院举行(2014/11/8 17:02:57)[5043]
  简报第39期:“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中心”平台共建会议召开(2014/11/8 12:21:28)[4967]
  简报第22期:中心成立大会会议纪要(2014/11/7 9:09:49)[5348]
  简报第21期:中心成立大会会议简讯(2014/11/7 9:02:48)[4825]
  简报第20期:中心理事会预备会议纪要(2014/11/7 8:58:46)[5225]
  中心协作联络工作计划(2014/11/6 17:02:54)[7688]
  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简介(2014/11/6 16:56:44)[8865]
  简报第17期:中心第七次筹备会议纪要(2014/11/6 10:00:10)[4934]
  简报第16期:曹顺庆院长在协同创新中心第六次筹备工作会议上的重要指示(2014/11/5 15:12:42)[4787]
[更多... ]



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网站内容 [管理入口]